第十一讲地名工具书和地名资料的编纂
地名工具书就是把有关地名的知识,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起来,专供人们查阅,以解决有关地名问题的图书。地名资料是地名学研究,地名工具书编纂的基本素材。两者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地名图、地名录、地名志,既可以说是地名工具书,也可以说是地名资料。为着方便起见,我们将地名词典作为工具书的代表,地名志作为资料的代表,分别就其编纂的有关问题,略述如下。 一、地名志 地名志是地名普查后,在我国各地出现的一种有关地名的志书。应该说地名志是地名学发展的产物,是地名工作的一项新内容。 众所周知,地名普查过程中积累了数量极其巨大的地名资料,这些资料根据有关地名普查的规定,分别用图、表、卡、文四种形式,藏入国家、省、县地名机关的资料档案库中;一者有许多有价值的地名普查资料,无法在图、表、卡、文中全部吸收;二者各部门、社会团体、研究单位等方面的人们,一般无法接触到档案库中的地名资料,无法使地名为各方面的工作服务,因此,许多地方不约而同的采取编纂地名录、地名志的形式,以解决资料的容纳与应用问题。 地名志的编纂基础是地名普查。换句话说地名志所需的资料,几乎全部由地名普查所提供;但由于地名志是按照统一的编纂大纲进行的,有时也能暴露和发现地名普查中的缺点、错误、遗漏、不足,因此在编志过程中,也要进行调查研究,有的还需考证。这些又弥补了地名普查的不足,提高了普查成果的质量,是地名普查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地名志大多以县、市为单位编纂;也有的以地区或省(区)为单位编纂。一般为以县为单位编纂的地名志,“全”是主要特征,几乎包括了县内绝大多数的地名。而内容则视计划的篇幅而定,通常有三种形式。 1.地名录:除极少数重要地名,采取简况的形式,较全面地诠释地名的内涵内容外,一般采取表格的形式,表示地名的标准名称及其注音、位置。这种形式篇幅小,内容少,可供制图使用,亦可供邮电、公安等部门查询检索用。 2.地名录和地名志结合:一般是全面阐释较重要的地名,多采取文字叙述的形式,这是地名志部分;对于一些使用得较少,不怎么重要的地名,则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地名的标准名称及其注音和位置,这是地名录的部分。这种形式一般篇幅中等,内容较丰富,使用范围也较广泛。 3.地名志:按地名内涵内容诠释每一条地名;重要地名除内涵内容外,还有外延内容。因此篇幅大,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 上述三种形式,一般都采取了多种表示形式,如地名图、地名素描、地名照片、地名表格、地名文字说明等。有的还收录了地名传说,地名故事、地名诗词、地名沿革等。 二、地名词典 地名词典是有关地名的词书。世界上首先编纂地名词典的是托勒密(ptolemy,公元90一168年),他的著作《地理指南》(guide to geography)中编辑了按经纬度撰写的《地名词典》。但在世界各国盛行编纂专门的《地名词典》,那还是近百年的事情。我国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了刘钧仁的《中国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葛绥成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近年来又出版了《世界地名词典》( 1981年)、《外国地名语源词典》(1983年)。正在进行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是建国后我国领土范围内的第一部地名词典。计划分31册,收词10万条,总字数在千万字以上。是规模巨大的地名工具书。 地名词典是词书类的书籍,它与一般的词书一样,首先要具有权威性,由国家的地名领导机构领导,由国内著名的地名学家负责编辑,由著名的出版机关出版,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信赖;第二是科学准确,它的每个条目都应是言必有据,既符合科学原理,又有丰富的资料作为素材,广大读者应有最大的信任感;第三应具有简明性,即要求文笔简洁洗炼,语言准确,条理明快。但地名词典又不同于一般的词书,这是因为它是专门的地名词书,它的词目是地名,诠释内容是地名的各要素。 地名词典的编纂,首先是制订编纂大纲,包括编纂出版方案和编纂工作细则。这里要确定编纂总要求、词典规模、选词标准、释词内容、编纂组织、审核程序、阅读对象、出版形式。其次是初步确定词目框架,包括词目类型、比例。再次,即着手资料的搜集,按地区建立资料袋,按地名撰写资料卡。要尽可能地将资料收集起来;缺乏资料的要想法补充,包括实地调查。 词目的采择和阐释是地名词典编纂的两个关键问题。而词目的采择一般是按照地名的应用率和地区特点而定。所谓应用率,虽然很难有确切的指标,但客观上是实际存在的。政区居民点地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的主要采词对象。一般这一类地名收到乡、区驻地一级。车站、码头的收词,一般是择较大的,其客运吞吐量达数十万,这种应用率也是很大的。再如名胜古迹地名,其知名度更高,湖北随县擂鼓墩的知名度起码有百万人以上。 地区特点也是采词的重要原则,如湖北号称“千湖之省”,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湖北省的湖泊地名的比例要适当提高;江苏省号称“水乡”,河流地名多些是理所当然的;大西北、大西南的有些省区,地广人稀,因此政区居民点地名的比例应适当降低,自然地名的比例就要相应提高。诸如此类的情况,均要按照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释词内容,是衡量地名词典质量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地名的释词内容含五个要素:标准名称、注音(我国采取汉语拼音注音)、涵义、位置、外貌特征和内在性质,即“五定”:定名、定音、定义、定位、定性。这些内容是每一个地名必不可少的,故又称地名的基本要素。 地名中的绝大多数,只要诠释这个“五定”内容就够了,一般是100一150个字。但对一些重要地名,仅仅有上述内涵内容还不够,尚须有外延内容,如简名、俗名、曾用名、雅名等,这些是标准名称的外延;地名的由来与演变,这是地名涵义的外延;地理实体的历史演变过程、自然面貌、人为景观、风光名胜、物产,甚至还有相关的风俗习惯、名人轶事等,这是地理实体的科学属性的外延。个别具面、线特点的地名,还要进行细部描述。凡有外延内容的地名,少则数百字,多则超万字。篇幅较大。 一般撰写人员按规定释词,其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但作为整个编纂工作,至此还只能是一个阶段,还须经过细密的审查验收。一般来说审稿工作,包括资料审查、文献审查、科学性审查、文字审查、政策性审查等五个方面。有资料作根据是词书编纂的基本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言必有据”;但有资料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料可靠。湖北省应城县普查资料说:“应城,是应置城守之意。”按规定这一重要地名的涵义要注明出处,而这里就没有出处。后来查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应城县妙高台条写道:“县西北半里,其台四方如印,又称印山,亦称应山,县名应阳、应城,皆源于此。”倘若不审查,就会传讹于未来。 文献审查,主要是史志对查,有的尽可能多查,不仅可以印证所依据的资料的准确,还可判别作者表述的确切。如沔阳一条,资料和初稿均写为因原州治位于沔水之北。汉水古称沔水,但沔阳县全境,包括后分治的洪湖县,都在汉水之南。因此,不少人认为是汉水下游改道的佐证。但不少史志都有“七里沔”的地名,后经过十余种史志的反复对证比较,才知道“七里沔”是古汉水的河床牛轭形遗迹湖,正好以半圆形从南面环绕旧州治沔城,沔阳一名正是来源于此。 科学性审查,对于代表国家水平的地名词典来说,尤其是关键。如襄阳盆地条,初稿根据普查资料,说在滚河、唐白河、南河和蛮河之间,这就是科学性错误,因为与盆地的定义不符,实际上是在大洪山、桐柏山、荆山之间。 文学审查,包括清除废字废话,要做到字斟句酌,言简意赅。政策性审查,就是要正确区别传说地名与封建迷信的关系;严格执行民族政策;边疆地区还要强调符合外交政策的精神;内地要注意保守国家机密等。 审查通常包括自审、互审、外审、统审等形式。自审、互审正是文责自负的体现,一般来说,通过这种形式的审查,质量有较大的保证。但由于地名词典词目类型多,地域范围广,知识面广泛,还须请各方面的专家,各地区熟悉地名的干部、群众协助审稿,这就是外审。最后由总编或指定的专人进行统稿审查,是编纂的最后把关,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地名工具书和资料编纂的若干问题 地名词典只是地名工具书的一种,其它如《辞海》《辞源》《百科全书》等辞书类的工具书中,也有地名条目,将地名条目抽出,专门成书,也可叫地名词典。1979年版《辞海》所收地名约5000条,包括中国和世界,一般只阐释位置和主要自然、经济特点,字数约50左右。历史地名一般包括最早出现的文献,现指何处?因此,无论从选词来说,还是从释词来说,不完善是其特点,不能使人们获得完全的地名信息。由此可知:地名词典的编纂不能满足于其它工具书的附属内容。 近年出版的《世界地名词典》(1981年),是迄今我国出版的最具权威的世界性的地名工具书。全书收词一万条,基本上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重要地名;阐释内容其资料新颖丰富,体例安排科学,是我国地名学上有创举性的成就之一。但可惜没有地名命名的语种、涵义,因此从地名的信息衡量,也不够完善。邵献图等编著的《外国地名语源词典》,其内容正好弥补了《世界地名词典》的缺项,只是它未能按《世界地名词典》的条目收词,不然两者结合起来,内容就很完全了。 地名工具书目前主要是专名工具书,至于通名工具书还很少见到。从造成地名混乱来说,通名混乱是不能忽视的。由于这一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专名工具书中的地名也并非都是标准名称。比如“大桥”这一通名,因为没有较通行的定义,大江、大河上的桥梁叫“大桥”;小河小溪上的桥梁,也有许多“大桥”,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地名工具书不是理论著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地名工具书要依据地名学原理,不违背地名学原理,又是不言自明的。而当前还没有一部较完善的、较系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地名学理论著作问世。因此,编辑人员的自我业务学习,对编纂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地名资料的编纂,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形式、体例、内容都没有统一标准,编纂人员的水平也很悬殊。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学习,都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得到提高。未弄清的地名,则要有计划地进行考证与调查,力争逐个弄清楚;有变异的地名,务须随时反映在各种地名资料之中。要逐步建立以省、区、市为单位的地名检索系统,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把地名资料的编纂和信息储存结合起来,为各行各业服务。 总之,地名工具书和地名资料的编纂,都要十分强调质量。随着地名工作的逐步健全,地名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会编纂出有较高质量的更多资料与工具书,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作者:刘盛佳 原载于《地名知识》198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