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地名与地理的关系
关于地名与地理的关系问题,在这里不拟从概念上讲它,而想用表现这种关系的若干事实来作一些说明,让读者在思寻的过程中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样,可能自然些、具体些。以下,选择三个方面的事实来讲一讲。 地名的地理命名 不论中国或外国的地名,体现地理性的地名是大量的。世界各族人民按地理因素命名的地名最为普遍,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具有地理性的地名存在的历史长,保存的数量多,自古以来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研究地名的由来,有的比较简单,有的相当复杂,属于由地理因素命名的地名,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一)地理方位类 居民点和城镇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绝大多数是依山傍水,喜以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命地名。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山河之东称左,山河之西称右”“高为上,低为下”等示位称谓原则。以阴阳左右、东西南北、上下内外、中间门口、源临浦滨等字眼来命名地名是大量的。 位于山、河南北,取阴阳二字命名的地名如:华阴、蒙阴、山阴;衡阳、凤阳、山阳;淮阴、汤阴、湘阴、江阴;沈阳、洛阳、汾阳、泗阳等县市。咸阳位于九嵕山南麓、渭河北岸,山南水北均为阳,故称咸阳。 按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中,省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云南、湖南、湖北。县市名有淮南、淮北、衡东、衡南、祁东、巴东、汾西等。 取两地相对位置得名的地名中,东西方位的如:广东和广西(由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演变而来)、江东和江西(由江东道和江西道演变而来)、东辽河与西辽河、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南北方位的如:南京与北京、南川与北川、台南与台北、北雁荡山与南雁荡山;左右方位的如:左江与右江、左云与右玉;上下相对位置的,如云南的上关(古名龙首关)和下关(古名龙尾关);内外相对位置的,如河南的外黄(原属旧县陈留,现属开封市)和内黄。 以相邻位置关系来命名的方位类地名,更出现纷繁的现象。位于河湖之源的地名如湟源、泾源、婺源、凌源、洱源、沧源;位于河流或流域之中的地名如湟中、扬中、辽中、河曲、河间;位于山口、河湖之口或河流会合口的地名如喜峰口、湖口、汉口、丹江口、裕溪口、合川、三水、交河、合肥、五河;位于河流入海口或河流入邻国处的地名如大沽口、河口;位于河流沿岸的池名如临汾、临沂、临河、临洮;位于河边或海边的地名如黄浦、江浦、樟浦、荔浦、临海、滨海;暗示相邻位置关系的方位类地名,如接近北京的望都县(在河北省),靠近长城的望城县,村镇中的五里店、八里庄、十里铺一类的地名更是屡见不鲜。 (二)地形类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以地形命名的地名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示地形通名的用字,如山、峰、岭、岗、崮、丘、岫、陉、隰、阜、塬、坪、坝、甸、坡、岛、屿等,大量出现在地名中。 直接以山体名称作为县市地名的如:鞍山、衡山、巫山、岐山、应山、宜山、巍山、崂山、马鞍山、双鸭山、平顶山。省略山字,以山体名作为县市地名的如:峄、霍、嵩、五台、天台、桐柏、峨眉、锦屏、阳朔、缙云。 以不同地名特征作为地名的如:赤峰、横峰、鹤峰、峰峰、五指山、弓长岭、黄岗、虎丘、岫岩、井陉、曲阜、阜平、洛川塬、茨坪、平坝、凤尾坝、桦甸、宽甸,半坡、青岛、葫芦岛、琉球屿、太阳岛(位于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满语“taiyon”意为“魾鱼”,即“鳊花鱼”,指该岛形状而言)。 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群众称岛为山,岛山一体。如舟山、嵊山、普陀山、一江山等。 (三)傍水类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至为密切,饮用、灌概、舟楫运输、水力发电都离不开水。自古以来,人们对水普遍怀有珍爱的感情。这反映在地名上,则是以水命名的地名在世界各国到处可见。在我国以水体作为地名通名的用字非常多,如江、河、水、川、渎、溪、津、涧、汀、沟、港、湖、泊、泽、海、潭、池、泡、淀、荡、渚、泉、并、圳等。 以江得名的省、市、县地名如:黑龙江、浙江、柳江、元江、松江、吴江、榕江、沅江、牡丹江。以河得名的市、县地名如:漠河、沙河、白河、夏河、柳河、香河、蛟河、剑河。以水得名的市、县地名如:沁水、沂水、涟水、赤水、泸水、惠水、涞水、吉水、商水。以川得名的市、县地名如:洛川、泾川、金川、合川、铜川、剑川。以溪得名的市、县地名如:慈溪、兰溪、屯溪、龙溪、贵溪、玉溪。省去河流通名,而以河流专名命名的市、县地名如:渠、钦、淇、易、澜沧、新沂、呼兰。 以湖泊得名的省、市、县地名如:青海、本溪、天水、洪泽、洪湖、通海。 以其池水体得名的地名如:清涧、扶沟、香港、连云港、震泽、光泽、北海、琼海、湘潭、平潭、渑池、岳池、贵池、神池、酒泉、甘泉、阳泉、醴泉、七角井、四眼井、灵井、深圳、鼋头渚。 (四)气候类 此类地名与地理方位类、地形类和傍水类地名相比,数量较少,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色。例如,恒春:位于台湾省南部,受海洋的调节最冷月均温为20℃左右,最热月均温为27℃左右,具有一年恒春的特色。老风口:位于北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塔尔巴哈台山脉与准噶尔阿拉套山脉之间,地势较低,又处于东西走向的宽谷内,风力很大,最大风速可达十一级,并且刮风时间长。陆良:位于云南东部,地处滇东高原,海拔1800米以上。原名陆凉,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大将沐英统兵驻此,时六月,天阴清凉,沐英始信“深山陆月寒”之说,取名为陆凉,后雅化为陆良,这反映了陆良地处高原,“四季如春、一雨成冬”的滇东高原的气候特色。 (五)地理景物类 这类地名是以地理实体的某种景色特点命名的,多形象生动。 以地理实体的形体命名的地名如:台湾省的日月潭、山西省的五台山、桂林市的象鼻山、南京市的燕子矶、甘肃省敦煌的月牙泉、云南省路南的石林。 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黄河、青海、赤水河、鸭绿江、长白山、火焰山、贡嘎山(藏语“贡”为冰雪、“嘎”为白色)、重庆市的红岩、黄河上游的黑山峡、岷江的支流黑水、松花江(满语“sunggaii bira—松戛毕拉”,意为“白色的江”。松花江源头河底系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水流清白,河身穿行于中生代白垩纪的松花统地层之上,其水更显白洁。此外,与女真族崇尚白色也有关系)、扎陵湖(藏语“札”为白色,“陵”为长形)、鄂陵湖(藏语“鄂”为青色)。 以地理实体的声响命名的地名如:江西湖口的石钟山、四川涪陵的铜锣峡、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根据水性、水质命名的地名如:甘泉、苦泉、温泉、热水、汤池、毛乌素(蒙古语“毛”是不佳之意,“乌素”是水,全意为“水质不佳”)。 地理景物类地名中,有的颇富有描绘性,有的还伴以生动诱人的传说。例如,腾格里(蒙古语,意为“自天而来”):过去人们不了解沙漠的形成,进入沙漠中,看见沙天一线,遥垂天际,沙子好似远从天边飞来,这种景象称之为“腾格里”。大蟒沟(在河北省阳原县):传说,“有一天,突然从山上下来一条巨蟒,窜进阳原县城东七、八里外的大蟒沟山脚下,居民男女老幼和鸡鸭鹅狗无一幸免,全被吞噬,这桩惨案惊动了天神,大蟒被处死至今,这条巨蟒的“尸体”还蜿蜒在当地的山梁上,从而那条沟被人们称为大蟒沟了。今天,地质队员用镐头刨开那“巨蟒”的躯体仔细观察,原来它是一条黄绿色的煌斑岩脉。 (六)物产和资源类 研究这类地名,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地的物产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而且对现在开辟新矿源和考虑生产布局问题都有提供线索的作用。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如:吉林的梨树、河北的枣强、吉林的榆树、陕西的榆林、四川的攀枝花、福建的松柏关、新疆的葡萄沟、延安的枣园、台湾的兰屿。 以动物命名的地名如:燕窝岛、燕子洞、鸟岛、蛇岛、蝴蝶泉、包头(蒙古语“有鹿的地方”)。 以矿产命名的地名如:金沙江、大金川、小金川、阿尔泰山(蒙古语“阿尔泰”意为金)湖南的锡矿山、安徽铜陵的铜官山、江西的铅山、辽宁的铁岭、台湾的金瓜石、四川的石棉、甘肃的石油城、青海的油泉子、河北的磁县、浙江的海盐、四川的盐源、云南的盐丰、盐兴、盐津、山西的盐湖、新疆的克拉玛依(维吾尔语“黑油”之意)、青海的茶卡(藏语“盐湖”之意)。 有些地名虽不直接反映物产资源,但从地名的含义中间接反映了当地的资源。如:湖北的大冶、河北的古冶、河南的焦作、山西五台的东冶、云南富源的老厂、新疆的玉龙喀什河(维吾尔语“玉龙”意为采取,“喀什”意为玉石)、喀拉喀什河(维吾尔语“墨玉河”之意,“喀拉”意为黑色)。 (七)经济交通类 反映商业活动、集市贸易的地名,在我国村镇地名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如茶店、酒店、牛市屯、牛街、马市、马场。马街、柴树店、橘子铺等地名。其中以家禽、家畜或动物命名的地名,一则反映以该家禽家畜为主的集市贸易,二则反映十二生肖(属相)的动物代表日期为集市贸易日期,这类地名流传至今,其现状已远远超越了命名时的内容。 作为渡口的“津”字,出现在地名中,反映出当地在水运上的作用。如:天津、河南的孟津、四川的江津、山西的茅津、河津、山东的夏津、利津。有的则直接命名为“渡”或“渡口”,如:山西的军渡和风陵渡、四川的渡口市,贵州的乌江渡,云南的普洱渡和新渡口。 以“通”字命名的地名,更反映了该地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如:北京的通县(取“漕运通济”之意)、甘肃的通渭、内蒙古的通辽。 以站、店、铺字命名的地名,如:河南的驻马店、陕西的三十里铺。至于头铺、二铺、么站、二站等小地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特别有趣的是,黑龙江省北部,以嫩江县向北到黑龙江畔的我国最北边界一线上,按数字顺序排列的“站”,多达三十三个。这些地名,体现了“行路一天,到站歇脚”的特色。 (八)形容或赞美地物类 在这类地名中,往往可从见到当地的某些地理特征或人民群众对自然界的赞赏。例如,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之城”。白云鄂博:蒙古语,意为“富饶的丘陵”。蒙古语“鄂博”表示山丘、孤峰、边界标志、宗教徒所建的石堆(神的纪念物)。塔里木河:维吾尔语“塔里木”意为脱缰之马。叶尔羌:维吾尔语“土地广阔”之意。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以西,地跨内蒙古、宁夏):蒙古语“乌兰布和”意为“红色公牛”,象征雄猛。乌兰布和沙漠原来并非流沙滚滚,而是莽莽荒原。这个地方,原是匈奴游牧之所,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为朔方郡,并辟为垦区,成为当时我国西北重要的军垦基地之一。到了东汉中期全部弃垦,由于植被破坏,风沙日盛,就地起沙。到了宋(太宗)朝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时,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其后,风沙越刮越猛,大量沙粒倾人黄河。本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包兰铁路时,只得跨桥绕道于黄河东岸选线。因北,当地居民就形象地把这块沙漠称为“乌兰布和”,即凶猛异常的“红色公牛”。 地名研究对地理研究的作用 众所周知,地名作为个体地域的指称,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息息相关,而且同军国大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密切的关系。这里,只就地理工作的角度试讲几例研究地名对研究地理的作用。 (一)证明河流改道 例如,今日汉阳位于汉水之南,不符合“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通则,这是由于汉水下游改道之故。明代成化(公元1465—1487年)初年以前,汉水入江地点在今汉阳县之南,故名汉阳。宋代四大镇之一的汉口不是现在的汉口,而是现在汉阳的南市。自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经汉阳之北入江以后,汉阳之名依然保留下来。因此,对汉水改道的史实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确凿证据。 (二)证明河岸、海岸进退 江苏省境内的长江江岸,常有伸坍现象。这个事实,可从地名搬家来证明。例如,沙洲县的西北端有一小山名段山,原是长江北岸如皋县地,十五世纪以后,北岸迅速崩坍,南岸迅速伸长,到了十七世纪,段山与南岸相连。由于段山与长江的相对位置互变,可证明那段长江江岸北坍南伸的演变情况。珠江三角洲前端,有三灶岛、大小霖岛,三十年前,还各自成岛,与大陆相隔约0.75公里。现在,冲积物已把这些小岛与三角洲连接起来。这一片成陆冲积物平均每年约伸展35米。由于上述岛名的存在,可知珠江三角洲向海上伸展的势态和速度。 (三)证明湖泊的形状和范围的改变 例如,绍兴鉴湖,现在象一条河,伸延百里。为什么称湖?鉴湖原是面积非常广阔(周长有三百多里)的狭长大湖。《水经注》上又叫它为“长湖”。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湖边修筑大堤,建立排灌设备。到了宋朝,鉴湖堤岸由于豪富掠夺,湖面逐渐淤废,变成他们的庄田,从而湖面大缩。现在,还有不少地点是以过去排灌工程之名为名的。但是,这些地点距现在鉴湖之滨已有不少距离。依据这些保留地名,可以追寻古代鉴湖的轮廓。 (四)证明一个区域自然和经济面貌的变化 例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了现在内蒙古杭锦后旗阴山哈隆格乃口子就是汉代的鸡鹿塞所在(山谷南口,两侧的一级阶地上有石城建筑)。同对,他证实了乌兰布和沙漠北部三座古城的废墟就是汉代的窳浑城(保尔浩特土城)、三封城(麻弥图庙土城)、临戎城(布隆淖附近土城)。确定了这种争实,使历史的地名与今日的地点对上号,这就对我们研究汉代在这一地区的开发,以及研究这一地区自然面貌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五)证明矿藏分布 在我国,用“宝”“冶”“矿”“铜”“铁”“锡”、“铅”“坑”“窑”等字样的地名中,有些正是历史上的采矿点,有些迄今仍有矿藏可采。例如,吉林省延吉县的天宝山(产铜、铅、锌);山东省招远县的金山(产黄铁矿)。前面已举过这方面的若干例子,此处不再多列。这些地名,反映出当地在命名时或命名前是产矿的。了解其命名特点,不仅可以为寻找矿藏提供线索,而且可以了解过去矿产的分布和历史。 (六)证明植被分布的变迁 例如,李宝田同志利用十万分之一的北京地形图的地名资料,绘制了一幅八十万分之一的北京地图,把凡是与植被有关的地名都填入图中。成图后观察分析出:西山和军都山深山区主要是松、柏、檀、杨、椴等山地森林植被;近山地区则广泛分布着桃、杏、梨、栗、桑以及樱桃等经济林木;平原地区除桑、杏、枣、柳、榆、槐以外,还有如苇子一类的沼泽盐碱植被。这幅图,既反映了北京植被的分布概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北京地区植被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 (七)证明城市范围的变化 南京市的城墙建于明朝(十四世纪末叶)。除了宏伟的内城外,尚有180里长的外城(把紫金山、雨花台也包括在内)。外城是土城,迄今土城除了一些遗迹可寻外,尚有距内城很远的仙鹤门、麒麟门、上方门、尧化门等地名保留下来,从而可证明当时南京外城的范围。 (八)证明地区归属 例如,新疆的“阿克赛钦”是维吾尔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这个地区虽然人烟烯少,却历来是联结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命脉。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的牧民长期以来经常在这一带放牧,印度政府把阿克赛钦地区说成是印度的领土是没有根据的。 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研究地名对于研究地理问题(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确有一之作用的。所以,历代不少地理学家对于地名经常给予密切的注意,有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著书立说,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宝贵遗产。但是,必须认识,研究地理主要是靠实地考察,凭实地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以及科学结论,而不能仅凭地名本身的研究作出地理问题的论断。如屹立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汉代称“乌石山”,以山石黑、色泽似铁而得名,并非因产铁而得名。由此看来,不能仅凭地名字眼而冒作不合实际的猜测臆断。科学的作法应是,把地名研究作为线索,然后进行实际考察和历史的探索,取得充分的证据,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结论。 地名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地名地理学在英语中称toponymic geography。依据德国现代地名地理学家尼迈伊亚(g.niemeier)的观点,地名地理学应属地名学的一个科学分支,包括在地名学之中。 在日本,有的地名学家认为:“地名地理学是一门通过弄清楚地名的地区分布、地名与当地风物的关系,以及一个地区地名的多层次状态,把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迹上升为理论学科。” 地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有多种,两种方法是比较好的:一种是乡土地名的研究方法;另一种是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地名研究方法。乡土地名的研究,要依靠最了解本地区地理和历史情况的人士去进行,作周详的实地调查,充分利用实测地图、古地图、当地文物和有关文字资料,密切注意当地居民的民族和语言特点,有时还须联系对照相邻地区甚至全国各地地名的情况,对乡土地名作出综合性分析。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地名研究方法,应以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为基础资料。沿海一带的地名研究,还须用大比例尺的海图。还要用到各种地名词典、语言辞典(包括方言词典)、民族学词典以及与地名有关的其他文献等辅助资料。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实地的地名调查。这种实地调查,有的需要跑到深山孤岛或荒野密林中去。 在一定区域进行地名分类研究,是地名地理学便于取得研究效益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时,最好是从自然或人文的某种角度选择好比较完整的典型区域,分类进行地名群的调查研究。这样,就便于取得对地名的区域性发展和结构的认识。前面举出的李宝田同志的研究方法,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例子。 根据地名分类调查的结果,可以编制一定区域的地名类型比较表;根据地区单元还可编制不同地区相比较的地名分布密度比较表;等等。通过这样的统计比较,可以看出地名区域分布的差异和某些规律,以及可能反映的该地区居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历史性痕迹。 正如法国的语言学家齐列龙(j.gilleron)的方言分布图孕育了语言地理学一样,精确的地名分布图却促进了地名地理学的发展。在我国,随着地名普查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地名研究工作的推进,也必将日益明显地验证上述事实。 地名与地理的关系,至此不难看清楚了。地理学知识中不能缺少地名,表述地理事物不能不用地名。研究地名对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具有掌握基本线索的意义。由于地名的存续性很强,它常常成为历史地理学的头等资料。 以上讲的,不免有错误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云南省曲靖地区师范学校副校长王新诚同志对本文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和充实的意见,敬致衷心的谢意。——作者 作者:褚亚平 (原载于《地名知识》198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地名浅说》,王维屏,《地名知识》1979年第三期。 2.《地名问题的初步探讨》,李希平,《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一期。 3.《中国地名的起源和演变简论》,熊树梅,《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4期。 4.《地名的学问》,周振鹤、游汝杰,《人民日报》1980年4月29日。 5.《浅谈我国沙漠的得名》,张卫国、陈宏恩,《地名知识》1980年第2期。 6.《试论地名的分类》,李如龙,福建省地名委员会、福建省地名学研究会主办的内部刊物《地名》,1982年第2期。 7.《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8.《着眼于用,立足于实》,褚亚平,中国地名委员会《地名工作通讯》第8期,1980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