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写常见谬误
在地名译写中,都有哪些常见错误,又该如何处理?我们总结了一些主要谬误,和大家一起看一看。 谬误一:专名与通名连写时,通名被一律音译。 专名和通名在多数语言的正词法中是采取分写的,但也有些语言如德语、荷兰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等专名和通名是连写的。特别是北欧五国的地名,通名常与专名连写。因为这些通名与专名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常常引起误译。在自然地理实体中若通名与专名连写,则通名需要意译。如挪威地名folgefonni应译为福尔格冰川,而不能译作福尔格弗尼,因为“-fonni” 在挪威语中是冰川之意。又如瑞士地名bielersee应译为比尔湖,而不能译作比尔塞,因为“-see”在德语中是湖泊的意思。需要注意,居民点中连写的通名一般无需意译,音译即可。如瑞士地名bichelsee译作比谢尔塞,而非比谢尔湖。但是,在有些居民点地名中,虽然连写的通名已经专名化,但通名若意译,会更好地反映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这时最好采取意译的方式,此类通名以港口居多。如在法罗语中“-havn”表示港口的意思,法罗群岛地名torshavn应译作托尔斯港,而不能译作托沙文,格陵兰岛地名kraulshavn应译作克劳尔斯港,而不能译作克劳沙文。 谬误二:翻译缩写形式的通名时出现误译。 为使版面紧凑,很多地名录中的自然地理实体通名都采用缩写形式。在译写这类地名的通名时,要将通名缩写准确还原,译名才能准确无误。一些不常见的通名若使用常见通名的缩写形式,就会产生混淆,不确定的情况下可借助地图集等资料辅助进行判断。如英国地名nevis l.的正确译名应为尼维斯湾,l.在这里是loch或者lough,意为湖或者海湾,源自苏格兰盖尔语。根据地理实体的实际情况,这里的通名应译作“湾”。很多译写人员错将l.认为是lake的缩写,将其译作尼维斯湖。 谬误三:忽视附加符号。 有些语言的字母带有附加符号,录入不便。作为不常使用的特殊符号,一些资料在拼写时会进行特殊处理,如用两个普通字母组合代表某一个特殊符号,不太严谨的情况下也会省略附加符号。特别是当校对译名时,如果发现译名与原拼写对应不上,可以考虑是否存在遗漏或转写为其它形式的附加符号。以字母å举例来说,该字母在北欧一些语言中使用,为了书写便利,挪威语和丹麦语中常习惯将其以aa代替,瑞典语和芬兰语常以a代替。如地名丹麦地名åbenrå fd. 译作奥本罗湾,有的词典中åbenrå拼写作aabenraa,译写人员忽略了附加符号而误译为阿本罗湾。又如巴西地名maracaçumé,r.译作马拉卡苏梅河,有时因附加符号省略拼写成maracacume,r.,译写人员可能将其误译为马拉卡库梅河。 谬误四:一律按照英语发音译写。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很多人以英语为第二外语。有人在译写地名时,有意或无意忽略源语言的差别,一概以英语的译音规则处理,很容易造成译音错误。例如字母组合ch在英语中一般发/tʃ/(赤)音,如英国地名litcham译为“利彻姆”、英国地名east orchard译为“东奥查德”,其拼写ch按照“赤”音来译写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其他罗马字母语言中有多个不同的发音,如不注意很容易产生产生错误。其中,ch在苏格兰盖尔语、斯洛伐克语和捷克语等斯拉夫语等语言中发/h/(赫)音,如英国的苏格兰盖尔语地名mauchline应译为“莫赫林”而非“莫彻林”,斯洛伐克地名michalovce应译为“米哈洛夫采”而非“米克洛夫采”,捷克地名čechtice 应译为“切赫蒂采”而非“切彻蒂采”,捷克地名chvaly 应译为“赫瓦利”而不能译作“切瓦利”;ch在意大利语中发/k/(克)音,如意大利地名schilpario应译为“斯基尔帕里奥”,而不是“什尔帕里奥”。除了字母组合外,单个字母也会有此问题。例如,字母h在英语中一般发/h/(赫)音,但在西班牙语、法语中这个字母通常不发音,很多译写人员按照英语译音规则来处理会导致错误,如西班牙地名hervas应译为“埃尔瓦斯”,不能译为“赫瓦斯”;法国地名hésingue应译为“埃桑格”而不译作“海桑格”;法国地名hestrud应译为“埃斯特吕”,不能译为“海斯特吕”。又如字母j在各种的语言中发音也不一样,它在英语中一般发/j/(季)音,如英国地名jurby译为“哲比”,但在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中发/y/(伊)音,在葡萄牙语、土耳其语中发/ʒ/(日)音。根据实际的发音规则,德语地名jebenhausen应译为“耶本豪森”而非“吉本豪森”,巴西地名jaupaci译为“饶帕西”而非“焦帕西”。 谬误五:对本应音译的形容词进行意译。 专名中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并不是全部意译,一般情况下,仅表示方位、大小、新旧的形容词才需要意译。如美国地名south houston译为“南休斯顿”、法国地名grand rhône译为“大罗纳河”、德国地名kleine wiese译为“小维瑟河”等。当对专名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表示颜色时,如英语的red(红)、white(白)、black(黑)、blue(蓝)、green(绿)、yellow(黄)等,一般音译而不是意译。如美国地名white bead译为“怀特比德”,而不译为“白比德”;英国地名black notley译为“布莱克诺特利”,而不译为“黑诺特利”;英国地名red wharf bay译为“雷德沃夫湾”,而不译为“红沃夫湾”等。另外,仅对地名通名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也应音译。如巴西地名riera branco译为“布朗库河”,而不译为“白河”;新西兰地名little river译为“利特尔河”,而不译为“小河”。 谬误六:不按照惯用译法翻译地名中的人名。 如果地名以人名命名,那么在译写时,人名部分应按照惯用译名进行翻译,而不能简单音译。海域地名、南极地名等国际公有领域的地名经常使用科学家、政治家等人的名字进行命名,在译写这类外语地名时应注意区分。如南乔治亚岛地名köppen point以气象学家弗拉迪米尔·科本(wladimir köppen)的名字命名,因此应按照人名的译写方式译为“科本角”,而不能按照德语发音译为“克彭角”;又如南极地名radford island以美国海军作战部副部长亚瑟·w. ·拉德福德(v. admiral arthur w. radford)的名字命名,因此应按照人名的译写方式译为“拉德福德岛”,而不能按照英语发音译为“雷德福岛”等。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人名由多个词语构成,在翻译时,译名各部分之间采用圆点“·”进行分隔,而不应使用短横线“-”。如美国地名anne arundel county译为“安妮·阿伦德尔县”,而不译为“安妮—阿伦德尔县”;挪威地名wedel jarlsberg land译为“韦德尔·亚尔斯贝格地”,而不译为“韦德尔—亚尔斯贝格地”等。 谬误七:地名考证不充分导致的译写错误。 有些外语地名含有历史典故,不能一概音译,否则会失去名字中的特色,让人听起来索然无味。在译写时,如果对一些地名的来源缺乏深入考究,就会因对其缺乏了解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如澳大利亚地名three sisters is.应意译为三姊妹群岛,因为在悉尼郊外的蓝山咖啡国立公园内有一座的奇特的山岩,它是三个依在一起的黄褐色石岩,造型生动,相传是很久以前三位善良美貌的姐妹幻化而成。作为蓝山的象征,意译的名称不仅反映了自然地貌的特点,而且蕴含了一个动人的美丽传说。相反,如果译作“三锡斯特群岛”,则色彩尽失。又如英国地名indian queens应意译为“印第安王后村”,该村庄起初得名于一个被称为“皇后之首”(queen’s head)的小酒馆,并在18世纪80年代,酒馆名称没来由地变为indian queen(印第安王后),有关学者至今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地名如何变成现在这个奇怪的样子,因为英国不应该和印第安人产生联系。虽然关于名字起源的证据不足,但这个奇怪的地名产生了两个美丽的传说,一代代流传下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第一种说法是与17世纪一位美洲土著公主,即迪士尼动画片中的女英雄波科洪塔斯有关;第二种说法是有一位葡萄牙公主在从英国法尔茅斯(falmouth)前往伦敦的途中经过此地并留宿一晚,她黝黑的皮肤使当地人误以为她是印第安人。不管哪种说法属实,王后只能有一个,要么是印第安人,要么就是别的什么人。还有人认为这里的女王是指后来成为印度女皇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但时间上似乎存在矛盾,因为这个名字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之前就存在了。虽然这一名称的起源依然是未解之谜,但名字背后的故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印第安王后”的芳颜。无论怎样,意译的名字能够诉说出名称背后的故事,而音译为“印第安昆斯”则会将充满趣味的历史沿革和美丽的传说湮没。因此,音译和意译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因偏颇而失去地名中蕴含的自然特征和文化意味。
|